2007年7月31日
實驗網架站
純粹想設一個慈善性的建築實驗網。
這實驗網的硬體空間,
在W3筆記型與Google終端伺服器上,
及一個隱含危險的無線網域(Mr.Brown-coffee),
還有一個被認為愛心氾濫且酷似流浪漢的M型禿年輕身軀上。
硬體,其實非常單純,
原來架站的設備可以跟慈善動機一樣單純。
在網路世界裡,決定以Blog架站,
原因非常簡單,當初與Nik討論時,
覺得用最簡易的工具傳遞信念,比複雜技術建構還來得迫切,
因為問題不在解決技術,而是慈善建築信念的傳播。
在慢慢覓尋其他Blog系統平台時,
很快的,發現一個很棒的系統,由Google提供,
稱為Google Blogger。
最先在網路發現的部落格成品是Daniel's nmc.ima,
在去年的一場Workshop認識他,後來進一步發現,
他們有一群組織名為『台灣地下互動團』,
專門研究數位科技在住宅與生活上的技術開發與思想啟發,
是一群很年輕前衛的HCI台灣先驅。
慢慢從那碰觸Blogger、整理慈善建築呈現方式,
並改寫合乎構想的Blogger模組參數,
也摸索著Html,詢問堪用的學術資源與資料庫系統。
在過程中,意外發掘許多小外掛,
這些小外掛,在原網址編輯完,以code貼入Blogger模組中,
即可呈現,逗趣萬分!!!!
我把他們少量嵌入慈善建築網站中,
也因為這樣東湊西拼,讓Web看起來不像Blog。
網站系統,由四個Blog帳號組合而成:
1.網站入口:實驗網的首頁位置,入口。
2.理念資訊:數位技術整合慈善建築的資訊。
3.專屬日誌:未來記錄龐大生活與施工數據資料的專用日誌。
4.志工系統:志工與合作單位的整理、增加與編輯。
簡單的說,透過一個Blog帳號入口,
導引至其他三個Blog帳號,並與學術資源作分享連結。
剛開始,想放棄,
但很快又會莫名其妙地愛心氾濫,
也許心中已有信仰,讓『放棄』念頭可很快消失殆盡。
實驗網完成了。
但資訊還未公開,
瀏覽者還無法窺視實驗網樣貌,
但是,相信我,大家很快就會看到了。
朋友說,這『實驗網』是部落格的變形體。
我的詮釋是:Blog是台車,也可以變形成強悍如大黃蜂的Web。
請隨意形容!
期望上天持續保佑,慈善建築持續築!!
2007年7月30日
2007年7月28日
轉載:Moveable Structure 可動結構
Concept
• Moveable structure
• Recycle system
• Possibility in architecture space
• Example, sens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n changes the form for convenience.
轉載:InteractiveWall 人型互動光牆
↑↓真實空間行走被轉化為數據記錄在牆面
構想
遍佈式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提供科技運算自然地融入空間的觀點。一般而言,一群一群的團體以及個人很難在沒有任何共識的前提下發生社交行為。但是對於開放性空間設計的機能中,設計者就從事運用建築手法企圖提供人群社交互動的空間使用。基於此,本設計在環境中提出一種新的互動元素(LED光點)融入空間的使用中,提供一空間使用情境以提升人群在空間中的熱絡氛圍,進而促發更多非正式社交(informal-communication)的發生。( …more )
2007年7月26日
轉載: AKA Disco in a Box
The interactive machine International Dance Party is a complete plug 'n' play party in a box. The machine comes as a large, non-suspicious looking flightcase. Internally, it is equipped with cutting edge radar sensing technology, an ear blasting state of the art 600W sound system, tons of psychedelic light and laser effects, and even a professional grade fog machine.
Through its dance activity radar, the International Dance Party detects and evaluates motion input from surrounding people in realtime. Several sophisticated transforming mechanisms let the flightcase turn into a powerful and boosting party machine, once the visitors start to dance within the machine's range of perception.
The audience controls the complexity of the generated music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ffects directly by the energy of its dance action. When there is no audience, or when the audience is not active enough, the machine stops its performance and transforms back into a transport crate.
More Link:
archinect.com
ShowCase: International Dance Party AKA Disco in a Box
2007年7月25日
一股赤子之心的力量正悄悄在血液蔓延
幸福的事就會接著發生…
讀書的時候煩惱著如何賺錢,
賺錢的時候羨慕著擁有學歷,
這是何等遺憾的人生……
如果讀書即培養興趣,
熱愛興趣所啟蒙出的事物,
鑽研興趣帶來的知識,
創造興趣帶來的力量。
那麼,那一股力量也將會改變一生。
我如此,謹記著……
謝謝妳,Ellen!!
>> Ellen's web
萬丈高樓平地起、慈善建築艱辛築
不得不承認,它是萬般艱辛、困難重重的,
連串障礙要一一克服:
實際接觸個案、申請非營利團體、網路技術整合、
協力造屋經驗尋求、向贊助者提計畫書、邀志同道合青年加入等,
一切,雖未做好充分準備,但『慈善大業』之夢已起,再苦不退。
它是『千秋大業』,無數窮人貧童在等待著,
不忍將這夢放到四十歲後等事業有成才起步,
那會少救好幾百人,想著數位技術一日千里,
卻幫不上弱勢族群,甚至讓我坐立難安。
在研究所裡,
與Nik老師在『WWW & Architecture』課程激盪下,
我們先探討了這種作為的可行性,結論很單純:
這是『大藍海』,構想不曾在台灣建築或學術界出現,
是『作大事不賺大錢』的運作,可建立社會完整平等的物質需求平台,
『非營利事業』或『第三部門』是最好的運作模式與組織稱謂。
構想的可行與否,
在『不為錢、不為利、不為名,只為人』的思考方針中絕對能成功。
曾有同學問我,考慮嗎?
『我願意為窮人居住權,放棄追求富裕奢華!!』
這源自於我病倒西班牙,回台灣後父親的一席話:
『讓你讀書這麼多,就這麼往生,對社會有何貢獻?
書都是白讀的。』
我知道父親的悲觀,這句話我深深記憶著。
今天有能力嘗試這條路,將悲觀轉為積極能量,
要更小心翼翼的向前,
雖然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會努力往成功之途邁進。
在開始運作的第一個月,目標是將『數位慈善建築網』
以BLOG實驗模式架構出來,裡面包括了許多細微末
節的築夢方向與計畫。
這個月,Lawrence沒有收入,僅靠過去研究所的研究
經費維生(約四萬元)。
我盡量讓自己生活方式處於清貧狀態:
午夜十二點前睡覺,早上五點半起床,七點到八點進
『工作室』開始工作。在名為『伯朗咖啡』工作室裡
,我能以八十五元解決兩餐:
兩個蔬菜可頌、兩片小黃瓜、馬鈴薯球、柳橙汁,
最重要的,這提供電源插座、無線上網與優質音樂,
待整天構思『數位慈善』並不會被打擾。
晚上,在家用餐後,偶進『MOS』繼續未完之事,
並為早晨果腹食物加料,玻璃裝『抹茶拿鐵』30元。
一禮拜三天,在黃昏鍛鍊體魄,光著腳跑操場20圈。
回想研究所時,由最初5圈操場開跑、
一個三角素飯團果腹…慢慢改變生活。
我自己明白,要做這樣的事必須要適應那樣的生活:
有相當大的機會,再次光著腳鴨,於第三世界扛材料
為非洲小朋友親手蓋房子;很可能在受災部落工作,
把最營養、美味的食物留給村民婦孺;必須學會在短
時間以最少的經費,為貧窮之戶做最多的事……
不論環境,擁有了建築技術、材料供應、經濟奧援、
人力協助後,我知道還要擁有一顆
『安貧樂道的赤子心』。
慈善建築繼續築,請菩薩繼續給『勇氣毅力』吧!!
一篇台灣建築人值得看的文章
P63 建改社 專欄
台灣建築海外得獎的喜與悲
文:張基義 建改會幹事、建築教育工作者
海峽兩岸隨著經濟與政治實力的消長情勢嚴峻,台灣
要以任何政治相關的名義進入世界舞台日益困難。但
是台灣卻能以文化藝術突破國際上種種不合理的門檻
限制,進而將台灣的美學價值分享給全世界。欣聞美
國紐約建築師協會2006年度設計獎,頒發給來自台灣
的林洲民(美國紐約註冊)建築師與其在台灣作品。
以中華民國台灣之名爭光,卻受限國內建築師公會保
守的體制,與建築師考試科舉制度的僵化,在台灣反
而不能稱自己是建築師。世界建築早已經跨國整合,
台灣建築專業發展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反而是我們陳
年落伍的建築師考試制度與封閉的專業體制。
世界先進國家重視建築設計創意,國家鼓勵優秀的公
共建築創意。對於建築師資格的取得採取低門檻高標
準,著重教育、務實與工作經驗累積,建築系所畢業
學生工作五年幾乎過半可以取得建築師資格。在歐洲
,這個全世界建築品質最好的區域,其中大多數的國
家甚至沒有建築師考試,而在教育體制內整合實務實
習,學校畢業即取得建築師資格。
台灣普遍不重視建築設計創意,公共建築繁瑣的行政
程序與營建劣質的最低標令人退怯。對建築師資格的
取得採取高門檻低標準,著重記憶背誦的科舉考試,
建築系所畢業生工作十年取得建築師資格的不到十分
之一。台灣畸形的建築師考試科舉門檻,造成阻礙建
築專業健康發展的許多奇特現象。比方:每年下半年
度建築師事務所由於專業人員準備考試,休假半年在
補習班閉關苦讀造成專業人才空缺。或是在國內外工
作多年經驗者,甚至具有國外建築師資格之國人,卻
苦惱於多年無法考取本國建築師,而無法致力於專業
發展。遠東建築獎得主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參展者,
有相當高的百分比無法在既有的考試制度下取得台灣
的建築師資格。台灣嚴苛的建築師考試制度所造成的
低錄取率現象,並沒有成就專業執業所需要的人才,
反而造成專業執業能力與證照制度完全脫節的荒謬現
象,浪費無法估計的社會成本。
美國建築師考試偏重建築實務,考試科目命題建構於
清楚的執業任務Task,配合完整的題庫與客觀的電腦
閱卷,答題與評分都有客觀標準。考試檢核通過率超
過百分之五十,配合實習制度建築師完全可以與實務
結合。反觀我國建築師考試偏重記憶背誦,考試命題
往往側重於教授個人的學術研究,並未建立題庫。每
年低於百分之五的超低錄取率,導致錄取考生多為從
學校剛畢業即沈浸於補習班準備應試的學生。
大陸近幾年才開始國家建築師考試制度,一切制度仿
照美國,由於制度相同所以相互認證自然輕鬆容易,
台灣唯有放寬建築師考試門檻,提高錄取率並發展實
務結合的實習制度,方能促進建築專業健康的發展。
建築人唯有免除科舉酷刑,方能務實的從創意與公共
利益出發。建築師教育、考試、管理分屬教育部、考
選部、內政部管轄,彼此各行其事、未發揮分工合作
,導致建築師之教育、考試與管理未能整合,影響整
體建築環境與國家競爭力。(美國紐約註冊)建築師
的台灣建築海外得獎,是否也提供我們審視專業考試
制度不合理障礙的絕佳機會。
台灣年輕人的建築創意與熱誠絕對不亞於任何先進國
家,歐美日的主流建築設計學院與事務所也有許多台
灣優秀建築人才;
愛爾蘭華人建築師彭士佛36歲贏得埃及博物館競圖,
台灣年經建築師游邑參與設計2012倫敦奧運館場,
台灣旅德年輕建築師林友寒贏得德國萊比錫大學教堂
、修道院與理學院大樓競圖。
每每看到國際年輕建築師積極樂觀征戰於世界各地的
國際競圖,或歐盟將建築市場完全開放鼓舞年輕建築
師跨國合作,對比於台灣優秀的年輕建築人每年聖誕
節都要經歷建築師考試煎熬,各事務所年底的考試請
假狂潮造成的工作空窗期,怎能不發人深省。
當哪一天學生願意畢業後進入事務所接受職場辛苦而
務實的淬鍊,將補習的費用投資於自己的貧窮建築旅
行打開胸襟去看世界,沒有人因為要考建築師而辭掉
實務工作,蹲南陽街補建築實力,台灣建築才有可能
正常健康發展,年輕的創意熱忱才有可能到國際舞台
上一搏。
承認自己的狹隘與卑劣
我初中成績滿堂紅,現在卻是台大法律系教授。
如果你遇到當年那樣的我,對他說「我喜歡你」,
對他說「我教你讀書」,有用嗎?我想是沒有用。
當年有人容忍我,容忍我的行徑,認為我的行徑
有另外一種意義,堅持不干涉我的人生,只是從
旁不停騷擾我、刺激我,讓我去發展自己的思考。
我本來不會思考,但是有了刺激,我就會思考了。
當我思考的時候,有人圍在四周,一層一層的支援
我。我不知他們為什麼要支援我,是基於愛,還是
為了贖罪(覺得我被逼到這地步,是他的過錯),
但是我的的確確得到了支援。
我留日九年,二十八歲到三十七歲,那是我人生最
光輝、最燦爛的日子,之間只在台灣住了兩個月。
回台灣快九年了,中文逐漸流利,但是,我已將近
二十年沒有認真地看過中文書,我為什麼不看中文
書?因為對我而言,那兒沒有刺激,對於我的思考
沒有幫助。
或許你們會認為我自大。但是真的,現在台灣我所
能找到的論文,所有的文字,包括電視節目等等,
大體上對我而言都不構成剌激,我都沒有反應。這
不是因為這些中文資料沒有知識性或沒有意義,而
是面向過於單調,不會觸發我的進一步思考,於是
感覺到無趣。
我任教職,想教給學生的,無非是了解「自己眼光
多麼狹隘」了解「自己內心多麼卑劣」。我不灌輸
技術性知識,我只是做為一種刺激碰到過的另類刺
激,並且期待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我對大學一年級新生說:「你們為什麼念法律系?」
一大堆同學說:「我們要實現正義!」我問:「好!
你要實現正義,請問哪條法律可以讓你實現正義?」
他們答不出來。
我開始舉例:「陳進興殺了好幾個人,要被處以五次
死刑;有一家航空公司為了賺錢,不管會不會失事,
勉強起飛,結果死了四、五百人,合起來十年殺了
千人,有沒有人被判死刑?請問什麼叫做正義?」
我又說:「一個台大學生到店裡順手牽羊,請問會怎
樣?在警察局證明他念台大之後,被送到台大學生輔
導組『懲戒』;一個中輟生在街上扒竊,被抓到會怎
麼樣?馬上移送法辦,一星期內被起訴,請問什麼叫
做正義?社會地位就是正義?」
學生啞口無言。有同學說:「我學法律是為了保障自
己。」我說:「在路上開車和人家對撞,對方下車,
手拿扁鑽,你要怎麼辦?拿出《六法全書》法律能保
障你?」我追問:「請問你為什麼要唸法律系?」
同學到這時,不得不承認:「二十幾歲月入數十萬元
,三十幾歲擁幾千萬資產,四十五歲退休環遊世界;
我,為什麼不唸法律系?」
我是想透過這樣的對話,讓同學理解或承認自己的現在
,如果我給予的刺激有作用,那同學就有可能會在學習
知識性的法律之前,先進行對於法律的思考。在用法律
之前,先理解為什麼要有法律,法律有什麼作用,我為
什麼要學習法律。
當一個人有地位使用法律時,法律會基於這個地位而被
解釋,所以當一個自大的人在使用法律時,那法律就會
變得非常恐怖。以前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就是這樣子的法
律,它沒有辦法限制使用者的支配意圖。
我花了四年的時間修改〈少年事件處理法〉,企圖盡可能
改變現有的規範,但我改變不了人性!只有自己能夠改變
自己,前提是社會中存在著多樣化的刺激,或許某一個刺
激就能夠觸發某個人的思考,並且更進一步改變他自己。
而〈少年事件處理法〉就是一種提供各種刺激的規範,
這個法律並不想要去改變任何一個少年或其他參與法律
運作的任何一個人的思考或行動模式,但是這也是一個
不會絕對地受到使用法律的人的社會地位影響的法律。
前提是,使用這個法律的人不要去曲解這個法律的意義,
不要企圖利用法律將自己的社會觀、價值觀等灌輸到少年
身上。各位即將成為這個法律運作上的一環,而這個課程
的用意就在於讓各位有心理準備,不要讓你優越的社會地
位曲解了法律的意義,也期待各位在新的法律之下,能夠
有所斬獲。
感謝四位啟蒙老師 引領
[ 摘 錄 自 Lawrence論文 誌謝 ]
感恩施老師,給我的不只是數位與研究上啟發,還包括
生活中身教、言教,讓我更懂得沈穩、謙遜、低調,與
柔和看待人生的每件事,我會牢牢記住老師告訴我的許
多關於我模糊但憧憬的每個答案…。
包括『攻讀』的意義,讓我深刻悟道學問的精髓。
感謝我最喜歡的NIK簡老師,
幫我開了許多研究的天眼與天靈蓋,讓我看得更遠、更
高,拉我一步步摸索逐夢細節,與灌溉我勇敢逐夢的企
圖心,謝謝妳支持我的夢想,讓我不再感孤單與恐懼。
感謝交大的老師們對於『仿生建築』微觀與巨
觀的思考開發,讓我不斷在Harvard、MIT中獲得啟蒙,
才有後續得以延伸成為專利與論文的機會。
台北科技大學 優秀青年 代表
好久好久以前,在母校北科大,得過兩次優秀青年…
印象中,以前沈迷於效率、拼勁的做事態度,
常熬夜,後來在研究所喪失了健康,
原來,選擇這,就意謂失去那。
『 權衡 』是一件人生學問。
王大閎校園系列演講
以下為 [ 當 天 對 談 摘 要 ] 文字彙整
王大閎老師:歡迎各位來參加這次座談會,請大家放鬆心情、隨意發
言,不要有任何拘束。
觀眾:請問王老師,您對於台灣的現在建築有什麼樣的看法?如果覺
得不醜,那是為什麼?如果覺得很醜,那問題出在哪裡?是使用材料
上嗎?還是其造型構造上出了瑕疵?
阮慶岳老師:這位同學問王老師,台灣的現代建築醜不醜,為什麼?
王大閎老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全場大笑)總之一般來講,台灣
對於建築要求的標準不是很高,它的地方性不足,對於特有的中國特
色都拿掉了,不知道它們真正存在的特色在哪裡。
觀眾:台灣的建築法規在六零年代始,是翻閱自日本建築法規,對於
台灣建築法歸產生了很多自由度的限制,有什麼看法與見解?就您在
歐美國家執業的經驗,對於台灣是否能夠也跟隨歐美建築法規,提出
您的觀點,是不是這樣可以使得台灣建築展現得更為奔放?
王大閎老師:這問題不是幾個人可以解決的,而是大家共同討論的。
王鎮華老師:這位同學還問王大閎老師,在還沒有這些法規限制前與
頒佈法規之後,您設計作品在台灣會不會感受很大限制?
王大閎老師:法規就是要限制這些建築的規則。沒有限制的話,訂定
這些法規作什麼。
觀眾:我想,問社會、建築環境這樣的問題太沈重了,我想請問您個
人的想法好了。您在歐洲留學過,也在美國留學過,你的視野相當地
寬廣,不只作建築而已,您還擔任了各種各樣地職位。那您覺得身為
建築人,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格調或是生活態度?
王大閎老師:這個問題也難回答,今天問題都很難答。(全場大笑)
阮慶岳老師:您曾經有提過,你身平最想作的三個願望,是不是可以
跟學子們分享。
王大閎老師:可以請你替我回答。
阮慶岳老師:同學這樣的問題,範圍看起來很小,但是看的層面卻很
大。王老師生平的三個理想:畫一幅畫、作一首曲子、寫一本小說。
如果你身為一建築人,你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就真的不虛此行了。
王大閎老師:這位同學是不是也有這種感想跟相同的體會?
觀眾:的確。我覺得西方的達文西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作建築,但也
懂得天文、藝術、醫學的相關知識。我認為一個建築人應該全方位的
去學習,而不是單方向的朝建築前進,應該要具備藝術、音樂、繪畫
等能力。
觀眾:您對古典東方建築元素轉化成現代建築元素,有很深入的運用
,請問這是在西方建築教育中學習來的嗎?或是您原本對於東方就有
原始的想像?中國傳統建築範圍相當寬廣,您所謂的東方元素是不是
聚集在某類型上?
王大閎老師:我想這個問題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因為這個問題我也
不知如何回答。有沒有比較容易答覆一點的問題。(全場大笑)
觀眾:我幫我一位具有哈佛迷思的同學問個問題。一般年輕的建築師
都會覺得哈佛是個聖殿,在哈佛學習過程給了您什麼樣的養成教育?
怎麼啟發您對建築的態度?對於年輕的建築師或是建築學子來說,您
覺得哈佛到底是不是個聖殿?那些沒有辦法到外國深造的學生,他們
留在台灣繼續學習,您有什麼建議或是看法?
王大閎老師: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阮慶岳老師:同學這個問題在他曾經出過的書中就有提到,他比較在
歐洲劍橋大學跟美國哈佛大學他們的優缺點與本質的差異,在歐洲傳
統的建築教育與美國建築教育的環境差異,說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
談論。我想您可以去找那本書看看,因為在那本書中,王大閎老師對
於哈佛就已經有所批判,雖然批判內容不是很多,但是在那個時候,
他就已經看破了這些所謂的迷思。
觀眾:請問您以前在學生時代有沒有遇到做設計的瓶頸?這最大的困
難是什麼?
王大閎老師:遭遇最大瓶頸跟困難是『設計作不出來』!
(全場大笑)
師母:我可以說個王大閎以前的故事給大家聽,供大家作為參考。他
以前在哈佛時候,有一次要交圖,他把圖畫得很簡單就交件,另一個
同學作得很複雜,交件時卻被老師退了回來,那位同學就問老師,為
什麼王大閎作得這麼簡單可以交件,我作得這麼複雜卻不行。結果老
師就跟他說,『他作品簡單,卻很齊全』;你的複雜,但不齊全。所以
我覺得他的設計,基本上是帶有一些天分加了點藝術涵養。
王大閎老師:說得好極了!!(全場大笑)
阮慶岳老師:這件事我也聽說過,那位哈佛的老師最後是跟那位同學
說道:「王大閎可以畫得很少,但是你卻不行!」
王鎮華老師:那是一位來自南美的建築師。大家可以注意到王大閎老
師的『簡單』。剛剛頭影片中的細部圖片,都非常地簡單,但是他卻
全都考慮到了。很複雜的人,他的作品的呈現可能很複雜,因為那都
是由很多方法堆積而成,嘗試去解決一件可以很簡單的解決方式。你
們要體悟一下王老師剛剛說的話,他說得都『極簡單』。但是他簡單
的圖都是負責到底。同學問的問題,可以是發自內心的提問,如果是
這樣的話,他會發自內心的告訴你;如果不是,他會在台下專心的聆
聽你說的話。剛剛同學都問得很好,但是可以再試試抒發於內心的。
各位同學不用擔心發問內容,如果你的問題越是問得『真』,他就會
說出更多的經歷出來。
觀眾:在台灣有很多所謂的中國式建築,但是他們即使存在的這麼多
,卻不像王大閎老師在國父紀念館設計中,所呈現出來的還要特別、
還要具有特質。這設計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它的過程是怎麼發生
的,最後為什麼又會成為這樣的型式?
王大閎老師:這個問題很難答覆呀。
王鎮華老師:他原來設計的提案是比較像宋朝帽子的,但是老總統丟
了一個清朝宮殿式的圖給他,要他照著這麼做。結果過了幾個月,他
還是沒有開始動筆執行。
總統就請興建主任委員嚴家淦去詢問他,他給了這樣的答覆:「我們
中華民國的國父是推翻滿清的孫中山,拿清朝傳統宮殿建築紀念他,
在精神上是有所違背的。」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都認為作品的屋頂線
條,是取自『宮殿式』,後來才發現這是我們狂妄無知。同樣是一種
模仿,但是有一種模仿是具有創意的。也就是用RC的導灌技術,使
木結構斜屋頂的屋角起翹徹底的、自由的表現出來,包括正面入口翻
起來的屋頂。我們當時幾位年輕的建築學者都認為,這麼一翹正好是
劃清了民國跟清朝的界線。它看起來像是衷於傳統的味道,但卻不是
一昧模仿;它是衷於表現RC材料的真實特性,捕捉傳統美學品味。
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則,但是卻有很多建築師不能做出這樣的堅持與表
現。因為我知道王大閎老師在設計國父紀念館時,它的事務所是人才
濟濟的,所有的細部都是最大的工程,包括嶄石子都要有細部考究。
而空間組織上帶有一點矛盾,因為它後台要拉高,但是卻拉不起來,
前面則要有一個紀念大廳,所以這麼複雜的機能最後能組合成現在這
樣的狀況,還是很傑出成功的處理手法。
觀眾:我們研究室有機會作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的空間改善。它原本是
作為集會用,但因為時代需求,教育部希望能作為更多方面的使用。
不過,當初設計舞台跟現在需求是不符的,我們如果把設計往垂直向
發展,它可能會破壞掉原有的屋頂樣貌,請問王老師有沒有什麼特別
的方法,可以提供我們解決這樣子的問題,如果設計垂直發展或是水
平發展的可能性呢?老師贊成破壞原有型式,加高屋頂高度嗎?
王大閎老師:這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到時候沒辦法還是要執行
的話,是不是可以透過更多的方案來提供參考。
觀眾:台灣在五六零年代開始蓋了很多國宅,但是王老師回來台灣後
卻鮮少接觸過這樣的案子。在歐洲,這些所謂『社會住宅』是扮演很
重要角色的。尤其在都市發展,它代表了城市環境中『住』的問題。
我想請問王老師,以您當時的社會背景,可以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這類
案子,但是為什麼設計得特別少?是不是因為當時您事務所已經接下
了很多公家機關的案子,所以沒有多餘能力再負荷這類案子?
王大閎老師:是的。很多案子不是接了下來以後,說蓋就可以蓋了。
因為緊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包括事務所有沒有多餘時間可以來執行
這件設計案。
觀眾:我想請問王老師,你在作什麼案子的時候是最快樂的?
王大閎老師:作案子總要有個快樂的情緒吧!因為在每個案子的設計
中,一定都會碰掉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實際上並不是一路都這麼順
利的。
王鎮華老師:您做過最快樂的案子是什麼!?要不要談談您作的『登
月紀念碑』?
王大閎老師:你怎麼知道我在作這個案子的時候很快樂啊!?
王鎮華老師:你一定是在那個時候最快樂,我可以確定。因為王老師
以前有在閱讀科幻小說,他當時就確定一定可以登陸成功。他在美國
登陸月球兩年前,就已經著手設計規劃這個登月紀念碑構想。然後在
登陸月球成功時,有個教授把他設計的模型給做出來。可見這是他內
心當中長時間就具紀念性而又有美感的追求。
觀眾:老師最後真的有『畫一幅畫、作一首曲子、寫一本小說』嗎?
阮慶岳老師:這件事我來代替老師回答並予以證明,老師確實已經在
著手寫書了,是有關於科幻小說,還有一些杜蓮魁、王爾德的故事,
他是用英文來撰寫,且已經快要完成了;而他也寫了歌詞跟歌譜,我
現在徵求一位會唱歌的同學來哼唱(全場大笑)。至於繪畫就更不用
說了,他自己寫的科幻小說封面插畫就是他自己畫的。
王鎮華老師:王老師是一位講了就算數了的人。他現在還在寫一本科
換小說,而且他作的音樂我也聽了,在一場音樂會中,可能不完全都
是他創作曲子的作品。我所要說的是,他就是這樣一路走來,他所說
的事都會一一做出來的人,他並不是隨便講講罷了。
觀眾:您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台灣建築師,我也非常喜歡您的作品,在
材料運用上,您非常喜歡表現自然材質所留露出來的紋理,所以不會
再做多餘的貼磚裝飾;但在台灣的許多建築物中,還是存在著許多貼
磁磚立面的裝飾,請問您對於這些現象有沒有什麼看法?
王大閎老師:一棟建築不管貼了什麼再美麗的裝飾,都會減少他本身
原有的色彩;我並不是非常喜歡這種很假的東西,自然流露所呈現出
來的作品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我想在座的各位也有同感吧!
王鎮華老師:我補充兩個例子。原則上是用原材料表現原質感,如果
是要用貼磁磚的方式:我記得王先生有一個夢想,就是在設計國父紀
念館時,不用琉璃瓦,在當時設計中山北路的福樂冰淇淋時,用磁磚
貼曲面的方法,這就是,究材料上採取主動去用它的本性,並不是要
一昧的接受或拒絕;第二個例子就是外交部的小口磁磚,各位可以注
意外交部的小口磁磚很像自然材料。這是我看過所有使用貼磁磚中,
用過最好的例子。因為大部分的運用都是花俏的,而王老師哪怕僅僅
只是表面的材料,他還是衷於原來的質感。由此可以看出王老師對材
料也是採取包容的作法,他不像其他建築師用一包兩式的作法。他對
於自然材料跟面磚的設計是有方法、有目的地。所以我覺得這個同學
問題問的很好,他可以這麼早就發現自然材料的特性。
觀眾:我想要問一個比較平易近人的問題。我們建築人或是建築系的
學生,從設計開始的歷程就是不斷的熬夜趕圖、趕設計、執著於作品
中、在執業後又不斷地消磨自己的身體。請問您一路走來,您的身體
是如何保持這麼健康,而身心又這麼快樂的?(Lawrence問養生題)
王大閎老師:大概是我設計一直都作的不好吧!?(全場大笑)
阮慶岳老師:聽說您以前在事務所執業時,生活作息是很規律地,準
時上班、也準時下班,從不加班熬夜,回家之後就做您自己的事,聽
音樂、閱讀、繪畫等,從不將建築與自己回家的生活混淆在一起。
師母:他以前在歐洲時,早上就有游泳的習慣。一直到現在,五點多
醒過來後,他還會作仰臥起坐、體操等的身體運動,並且在家裡樓梯
間來回搬運花盆,持續運動兩個小時。此外,他還是個素食主義者,
他三餐只吃蔬菜跟魚,還有簡單的清湯,且從不吃大塊的肉類,如牛
排、豬排等。最後,我覺得,王老師現在身體還這麼硬朗的原因,真
的要歸功於他以前在歐洲養成的正常作息。一直到現在,他的生活作
息還是一樣正常,這就是他維持身體健康最好的方法。
觀眾:您在歐洲或美國留學時,遇過很多有名的建築師或是學者,請
問他們這些成名的大師以前的興趣是什麼?或是有什麼特別的怪癖?
師母:我可以幫王老師說一個關於『櫻桃』的故事。與王老師生活真
的很有趣味,他很幽默、紳士,哪怕我們在一起生活已有四十年了。
記得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他初中時,他們班上有七十幾位老師要照顧四
十幾位學生,有一次他父親給他很多零用錢,讓他到福利社買了很多
櫻桃,他為了要知道宿舍庸人有沒有在打掃時偷吃這些櫻桃,他就在
上課前清點了這些櫻桃。結果回來後,清點這些櫻桃的數量有沒有減
少呢?
王大閎老師:當然有減少囉!!(全場大笑)
觀眾:這些有趣的事情在蕭梅老師所寫關於王大閎的書中都有記載。
(台北工專校友補充)我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師於蕭梅老師
。記得以前老師曾經跟我們討論過王老師在設計作品中導入有關氣功
的概念,你能不能談論一下?尤其對於國父紀念館,蕭梅老師曾經帶
我們徒步從學校走到國父紀念館,我們很能深刻的體認到其當中氣場
流動變化是很自然的產生地。對於當時沒有空調設備,而又能這麼配
合環境的通風換氣而言,您是如何體會設計的呢?
王大閎老師:我沒練過氣功,對於氣功不了解,也沒有這樣的體認。
阮慶岳老師:這可能是蕭梅老師所加註的自我見解。
王鎮華老師:我覺得即便王大閎老師意識不到。但是我的作品中,對
於『氣』的流動是從王老師這邊學到的。他很注意風向經過哪一個窗
口,怎麼樣進入空間的每一個角落,最後在哪個窗口出去。他非常在
意『風的流動在空間中』,你可以感覺到在他設計的作品中徐風不斷
,特別是在他『虹廬』的作品。對於自然環境中,氣得流通怎麼會跟
人體氣功相結合,這可能就要問蕭梅老師。我覺得把建築環境看成大
自然活體,而不要悶在裡面,就可以體悟這樣的道理。這可從以前他
自己住家設計中看出,他們家每一道隔間牆都是沒有頂到天花板,而
是讓氣體在空間裡自由流通。
阮慶岳老師:王老師在九零年代也重新設計過自己的自宅,對於他以
前住的自宅那種氣的流動,也可以從他的設計中感受出來,那是一棟
兩層樓設計案,生活空間絕多數埋入地底下,但是還是可以從圖中看
到他對每個空間自然通風的要求,而不是僅僅只企圖想要用空調設備
來解決。雖然後來這個案子沒有執行出來。
Reminiscenc 我的壯遊日記
●France
建築旅行,歐洲,2004
●Spain
建築旅行,歐洲,2004
●Thailand
畢業旅行,泰國,2004
●Hong Kang
建築旅行,香港,2002
●Japan
建築旅行,東瀛,2001
●Japan
建築旅行,阪神,2000
●Taiwan
福爾摩沙旅行,台灣,2000-2004
歐洲建築旅行,France,2004
巴黎,全球票選最美城市。她從湛藍晴天保持婀娜姿態至
夜晚綻放光芒,這是其他城市無法媲美的特質;京都,陽
光灑古,入夜空城,人們生活步調過於統一與規律,夜間
活動趨近於0%;香港,高聳夜景瑰麗,參天樓遮白晝,
科技的遺憾在於看得到大樓看不見太陽。
這裡,是自然與科技諧和共存的城市經典,沒有呆滯的時
間軸也沒有贅餘的表情,天然的人文氣息就窩藏在每個人
的五官裡,完全用不上矯揉的彆扭:比基尼金髮辣妹沿著
塞納河畔,一個接一個盡情享受慢跑;人生鼎沸的大馬路
椅上,一對情侶正陷入瘋狂舌吻境界……;往來遊客的博
物館階梯,龐克女孩大方愛撫大姊姊……;高中生們在公
共場所瞥見裸體電視播送,沒有羞澀與嘻哈行為…。
在漫不經心的掃視巴黎街景中,Lawrence發現這些『健
康的態度』,是台北不曾給的思考模式,還好我出來了,
並未落入原來看似正常卻不正常的亞洲思想陷阱中,慶幸
親眼目擊而脫離侷限桎梏,思想真如夏日野馬狂奔,但會
蒙蔽自己視線的是在沙漠上狂奔而非草地,我看見法國人
思想在草地奔跑。
一城之就在於人民素養,對世事開放,萬物包容。目光所
及盡為好奇心驅使下的設計創意,讓人不多看一眼會致命
的吸引力遍地皆然。
巴黎透過了市民侵略了我的思想,並讓我的眼球血絲爆紅。
更多的建築旅行照片↓↓【進入後,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歐洲建築旅行,Spain,2004
不斷覆蓋的歷史定位、迥異衝突的宗教色彩、荒謬乖誕的審
美形式,蘊含出16世紀海上霸主不可一世的文化積累。他們
的文明在持續不間斷的融合、再分裂中,創造出藝術之髓。
國際交流與鎖國政策、近親通婚與混血兒、策略結盟與企業
獨往,誰可創造更高視野?這暗示了激盪的重要性,沒有劇
烈擺盪、缺乏異質混合,最終平淡將走向壞空,自取滅亡通
常就是安於現狀擺佈的產物。
歐洲恆久來被奇異種族進出,人民思潮的替換是在戰爭下所
被迫前進的,因此人民的思想隨時處於被動式活躍處境,因
此能在各種領域獲得非凡成果。以西班牙為例,藝術上擁有
輝煌成就者不計其數,廣為人知的三大藝術家與建築天才:
畢卡索、米羅、達利、高第,即多元習藝、震盪思維典範。
唯有傾聽異己之言,打開心胸接納異族邦文化,歧異才能轉
換並提升為創作思維的動能,Lawrence在這次的西班牙旅
行後,更確立了這樣的人生態度。因為,我們也是別人的異
己、異族邦,懂得為何擁抱接納,才能讓人真摯擁有長久的
友情。
PS:這次建築旅行途中,Lawrence於西班牙病倒了,倒在
一個陌生環境。因長期熬夜、作息不正常、三餐飲食失衡,
終於嚐到異鄉病焉的劇烈報應。
老舊小鎮診所、體殘表演『氣喘病』、腸胃抽蓄痙攣、不明
藥物針頭入體…盡是悲苦場景與往生氣味。還好,最後離開
醫院時,幫我打針的西班牙女護士好漂亮、好美麗、好夢幻
(Lawrence指導教授也有同感),這輩子首次覺得打一小
時針也不痛的幸福就是一種萬靈丹。不過,離開醫院後,隨
即再陷入昏迷…
西班牙護士小天使,謝謝妳!!!
如果妳看得懂中文的話。我愛妳~
更多的建築旅行照片↓↓【進入後,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泰國畢業旅行,Thailand,2004
不可否認,這僅能算半吊子建築旅行,
因為它外掛『畢業旅行』的偶發性。
人一輩子大概就偶發四起,包括國小、國中、高中、大學
……如果順遂的話,或家裡經濟能力許可。
泰國除了首都曼谷與幾個國際知名的觀光景點外,大多是
資源略顯落後的村落。但是,泰國人的生活步調緩慢,看
他們做事時的閒情雅致,完全融入中國哲學思想中,從他
們的微笑Lawrence輕摸了他們豐足的精神堡壘。
原來人可以過得這麼快樂,即便貧窮侵襲世代,只要精神
生活豐足,任何人都不應鄙視他們僅有的物質條件。
在這有人以養大象為生、豢養『怪手兵團』為靠、以農村
作息為依歸、扮人妖為經濟來源,業無貧賤低等之分。
這裡充斥著南洋快樂國的生存哲理,步伐是越緩慢越開心
,顏色是越鮮豔越動人,太好或太快的效率在這裡不會讓
人景仰,那比睡路邊的牛還不如。
Lawrence就在這樣背景環境刺激下,漸漸調整出建築旅
行步調,由原本想看建築、臨摹大師晦澀心境,到後來只
想看看會亂動的東西,從一個率性男孩、一群天鵝、一些
奇怪的交通工具到一隻鱷魚,一條眼鏡蛇。原來我真的適
合在世界各國流浪,體驗不同生活的卡夫卡建築浪人。
更多的建築旅行照片↓↓【進入後,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香港建築旅行,Hong Kang,2002
乍臨香港的初夜,並沒有古惑仔電影的恐懼,彌敦道的街
景真的很美!!一點也聯想不到矮騾子叫囂的肅殺場面。
除了彌敦道的美,剛離開的赤鱲角機場,更是壯觀的令人
瞠目結舌。我很訝異英國人的態度,在97交接前,並不是
拍拍屁股準備走人,而是大肆建設殖民地,從設計的品質
與細膩的技術,Lawrence不得不衷心高喊『Bravo!!』
但是,建設暗藏國家角力戰,大肆建設背後其實是不單純
的政治意圖。簡言,為何設計不找伊拉克靚女建築師
Zaha Hadid,加州佬Frank Gehry,或是中國自家建築
師貝聿銘?而是,請英國公爵Norman Foster操刀執筆。
對外發佈的消息是建立『亞洲最雄偉遼闊、腹地最廣的前
衛科技機場』,實則透過『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經濟開發』
,將英國在此經年累月所積蓄的龐大財產,以光明正大的
『殖民地雄略計畫』放入大英帝國金脈中。
雖然,英國人滿腦想著打包行囊,公爵卻帶著他一貫的人
馬與作風,留下了香港最美麗的建築創作。
在這裡Lawrence知道部分的香港人對英國人撤資作風嗤
之以鼻,但他們卻一致地對Norman Foster舉起大拇指致
謝。因為Foster的匯豐與赤鱲角已成為偶遇小島並儲存美
好的香江財富。
更多的建築旅行照片↓↓【進入後,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東瀛建築旅行,Japan,2001
旅程不斷被安藤先生騷擾,其挑釁視覺神經,挑逗埋於空間
本質的我的渴望。每天在日本醒來,一邊啃早餐,一邊都被
自己煽動的安藤慾火所焚燒。那年,我們就像著了安藤的毒
癮,他的元素、幾何、理念全像毒瘤,深深附著在每個人的
昏沈沈的建築潛意識裡,尤其在想不出設計時,它就像麻藥
,短暫麻痺一節設計課,或做為搪塞設計老師的止痛藥…。
草圖裡時常長滿安藤病毒株、草模中也堆積厚厚的安藤霉菌
,大家的思想其實很單純,就是中了這老頭的毒…。清水混
凝土、光影,再簡單不過的自然材質,照片裡已做了最詳盡
的描述。我所要記述的是老頭背後的曲折離奇。安藤背景適
時提供建築旅者反思。
高中畢業,拳擊手,非建築專業,沒考建築師執照,靠一股
腦強大莫名闖出名號。
雖不知他心中一股腦的意涵與念頭是什麼?
卻能清晰感受,那股腦源自『信念』。有信念盤踞,將不易
被打倒,即便倒下也能再起。狀似拳擊場上悲壯的過程在安
藤初履建築路時,曾上演;不斷在地方政府提案,為公共政
策的未來性與健康性勾勒福祉藍圖,雖一再地不被重視,甚
至刻意漠視(建築界極端消極說法,稱為『失敗提案』),
但他卻能在遭遇痛擊後爬起,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爬起。
我絕不相信他每次爬起後會顫抖頹圮、消沈流淚,因為他心
中有一股無懈可擊的『信念』。
『信念』,給他勇敢,才有今日國際上朵朵綻放的公共建築
作品,而非僅為地方政府小提案。
我想,也來扛『信念』試試看這條人生。
PS:9月12日,我們從日本飛回台灣,在前一個24小時,
美國剛經歷911毀滅性攻擊,Renzo Piano的關西空港管制
無比森嚴,飛機上的新聞頻道全遭封鎖。大家都知道發生了
什麼事,但是卻不知到會不會在這台飛機上發生什麼事……
更多的建築旅行照片↓↓【進入後,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阪神建築旅行,Japan,2000年
進入大學前的夏天……
那年全球媒體持續呼籲,計畫海外旅遊的人,務必投保意外險。
無節肢、沒翅膀的『千禧蟲』,靠著『時序』變遷,大量繁衍於
0與1的鐵殼中,全世界的軟體工程師、商務人士、空服員皆提
心吊膽著。我是在那樣恐慌中坐上飛機,卻一點都不恐慌的人口
之一,我仍記憶猶新。
在2000年關西自助旅行中,我仍是一個還未受正統大學建築教育
,卻已燃燒小宇宙的星體。我的流星尾巴,掠過了京都新?、大阪
Dome、天守閣、神戶港、奈良縣、淡路島…。在那裡,我留下許
多海外建築旅行的初光。
當時對建築的詮釋,是一種顯學情緒,不大懂尺度、空間意圖,只
有無限勒索底片相機,甚至消耗半卷底片,目的只為取同一框景。
回台沖洗時,發現拍情景,卻拍不出情境。這樣的窘境直到後來修
建築攝影後,才慢慢瞭悟。原來那時自己大腦裡也有隻『千禧蟲』
,喜歡選擇性拍攝『時節』產出物,例如流線結構、定時開啟巨蛋
、冰冷桁架大廳等。
PS:那年還沒有張誌家,只有許銘傑一個台灣人在西武軍團,他靜
靜坐著,場景似現在Yankees的40 Wang。
建築旅行相簿↓↓【由此進入,點選 投影片 播放即可】
Architectu |
幻影人間 攝影繪本
Lawrence從千張生活旅行照中,
挑選了三十張感觸深厚的照片,
在莫名的衝動下把她作成攝影繪本,
名為『幻影人間』。
三年前,
共印製三本典藏於NTUT、NTUST、Lawrence書櫃中,
今日將她開放在虛擬世界Blog中與大家分享回憶……
謹獻給大學時代,所有與我共同追逐青澀瘋狂的同學們!!
進入後,點選『投影片』播放即可。
Reminiscen |
Fabrication 數位組構
建築構造接頭 發明專利
●Conference 發表
WIT Digital Architecture & Constructure 2006
●Bionic Fabrication 構件實驗
薄壁細胞 仿生建築實驗
●Ratten Fabrication 空間實驗
藤蔓 空間組構實驗
●Metalline Fabrication 模型實驗
金屬三角錐 空間組構實驗
●Lawrence's Thesis 論文
Digit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in Bionic Architecture
仿生建築中的數位設計與組構
2007年7月24日
WIT Digital Architecture & Constructure國際研討會 論文接受
Digital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Conference
Form and fabric: 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A bionic-based fabrication of digital skin for free forms
This study applied 1) bionic model, 2) mathematic model, and 3) object
model to analyze growing features of herb stem cells. The features, which
include revolution, twist, tortuous, and fork are summarized from
Phototropism, Gravitropism, Thigmotropism, and Hydrotropism. Rules
are developed for frames and skins and eventually a freeform
120cm*120cm*200cm object is created.
The proces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rule
through bionic features. Along with the three models developed, a
primitive is made of 14 faces, 24, node, 36 edges in 8 hexagon and 6
rectangular. The primitive was later developed into many versions by
trimming excess members and angles as a way to lower budget and
simplify calculation. As the modification was made, a similarity was
found between the bionic structure and space frame when a single layer
of cells was applied.
A real model about 200 cm high was made using the modified primitive
shape to formulate skeleton and a software Lamina to differentiate skin
patches. As a result, the composition rules enable a logic characteristic
feasible for digital fabrication in fast and accurate manner. The bionic-
modulated free form is also used to eliminate the construction effort and
to reduce cost in fabrication. The skin with resilient fabric helps to
maintain shape under deformation and allow for larger tolerance.
RP models were printed to study shapes. In near future, a 3D scanner would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offset of skin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deformation.
建築 構造接頭 發明專利
■國際檢索文:
Abstract
A component structure comprises a first connection unit,
a second connection unit, a plurality of branch rods and
a main rod. The branch rods ar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connection unit. The main rod connects the first
connection uni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unit.
■內容介紹:
模仿植物『薄壁細胞』機制,
以單元細胞之變形產生整體曲面,具模具化、客製化優點。
可大量、快速組裝設計者需求,實現個人風格與設計造型。
■構件特色:
『單元個體』取代『傳統CNC曲面整體』。
重複使用、快速拆解。
可隨時改變形體(活動造型)。
■應用範圍:
室內裝飾自由形體
傢俱設計創作(狗屋、收納架、燈飾等…)
益智組裝遊戲
■權利金歸屬:
權利金全數所得之1/2分予NTUST學術研究用,
1/2捐予『數位慈善建築網』慈善援助用。
如對本項專利或『ArchiLove.org』有興趣之廠商企業,
歡迎與Lawrence聯繫。
本項專利受 * 經濟部 與 NTUST技轉中心 * 保護,
未經同意勿任意複製或轉載資訊。
薄壁細胞仿生實驗
建築未數位化前,對於自由造型表皮的構築,
在施工技術上仍有相當困難度,並且需花費昂
貴成本與付出大量時間(Kostof,2000)。
建築進入數位化(Goldman,Zdepski, 1990)
,受到CAD / CAM技術影響,設計與施工過程
已有效掌握形體表皮,但在表皮製造上,目前
仍無法模具化(Friedman,1999),須仰賴
CNC洗床、滾彎處理單一表皮單元,致使數位
建築造價高昂。本實驗以藤蔓表皮做曲面研究
基礎,尋找可模具化的表皮構件與組構方式。
以下述三步驟為實作法:
(1)薄壁細胞為『生物原型』,導出『數學模型』
(2)透過模擬將『生物原型表皮』覆蓋至曲面上
(3)提出新的『可動構件』模型機制
金屬三角錐空間組構
尺寸:長60*寬45*高45
構件:金屬片、塑膠版
形態:三個虛空間與金屬三角錐組合呈現
片數:76片
大樣模:塑膠節點、塑膠管(施宣光老師提供)
測試:以金屬三角錐為整體構造
目的:當藤蔓空間不需骨架支撐,藤蔓纏繞穩固方式。
數位編修過程:
透過3D MAX軟體,從已知的樣式G路徑著手。
為增加橫斷面以確保纏繞穩定,在數位模型中切割
76處橫斷面,透過與前面的重心點生成獨立三角錐
,產生75個角錐。以FormZ『unfold』演算指令,
將每個三角錐攤平成四面單元組合於平面中輸出。
檢視:
以塑膠節點、塑膠管做足尺『大樣模』,細胞彈性特
質可展現出,但單元細胞會產生11個尺寸長度完全不
同的桿件,需付出更多的經濟成本與建造時間。
Thesis仿生建築中數位設計與組構
[ 中文摘要 ]
本篇文章以空間連結元素『路徑』為主題,透過
『藤蔓仿生』重新進行『挑空廣場』的路徑設計
與重組。首先,在設計思考上,本研究以
Kevin Lynch都市意像之『路徑』為基礎,配合
Einar Lillebye『路徑』理論彙整,歸納出路
徑的數位設計方法。透過此法,以校園廣場為實
驗對象,模擬校園廣場『路徑』之設計。
設計目的在建立以『三個菱形體』為纏繞基礎的
路徑設計原型,透過纏繞語法提供目前研究階段
中的校園挑空廣場,新的動線路徑。藉由本研究
的纏繞原型引發,以電腦程式撰寫纏繞語法,使
後續研究朝向『三個以上不規則形體』,繼續更
多樣式自動化的衍生,提供未來使用者不同空間
尺度的設計方案選擇。
組構目的則以『藤蔓細胞』機制作為實踐設計的
數位製造方法,使其具有『可模組化構件』與
『單元化系統』的組構策略,提供後續研究朝向
『三個以上不規則形體』為纏繞基礎的組構方法
與實踐策略邁進。
關鍵字:仿生建築、數位組構、路徑、藤蔓形態
下載 Lawrence's Thesis →仿生研究 論文
下載 Lawrence's Publish →仿生研究 簡報
(cAd-bAc採開放知識分享,使用時請註明來源出處)
Simulation 建筑3D製造
Part-time 3D Case
【Interior 室內設計】
【Exterior 外觀設計】
【Furniture 傢俱設計】
【Buildings 立面設計】
【Rebuild 舊空間重建】
Architectural Design - 2
【台北 聖多福教堂】
【台北 真理堂】
Architectural Design - 1
【台北都市意象 瀰 】
Graduated Design
【 台北夜生活,埋伏條與通】
Graduated Design
白天,裝扮於無形
夜晚,糜爛於物化
酒店的立面包覆在住宅體外殼,
蠶食住宅機能。
當月亮升起時,酒店越趨茁壯,
而太陽昇起時,喘息授予居民。
無平反之刻,條與通承受夕陽後的巨變,
居民沒有改變籌碼,酒店毫無停止意念,
被動的空間爭執不斷重演。
設計以八棟街屋靜化條通
H 1 日本官舍
〔設計動機〕
時代背景、歷史意義
條通情感與觀光動線入口
H 2 空地 + 街屋 + 空地
〔設計動機〕
辦公大樓逃生口,九條通入口
條通內街屋與開放空間對應;閒置空間的把握與利用
〔設計植入〕
以時間軸切面作為條通立面的相對連貫
H 3 日本官舍遺址
〔設計動機〕
條通資訊整合點官舍遺址對居民、觀光客、酒客的解讀
H 4 空橋訊息站
〔設計動機〕
林森北路與九條通交叉口兩端中繼站
〔設計植入〕
資訊‧運輸‧酒店搜尋‧連結兩端系統入口的瀏覽器
H 5 空地 + 街屋
〔設計動機〕
居民對條通內開放空間迫切性閒置空地對酒店商業延續中斷
〔設計植入〕
住宅,多元活動與延伸開放空間酒店,互動單元構成與交集
H 6 原型空廊
〔設計動機〕
違章鐵窗與陽台突出物居民對公共穿越性空間需求
〔設計植入〕
穿越‧公共‧開放的空廊。個體立面的片段經營與呈現
H 7 街屋 + 空地 + 街屋
〔設計動機〕
殘存空地阻止街屋橫向蔓延;閒置空地阻礙酒店侵略
〔設計植入〕
空間流動性與彈性對酒店與住宅的緩和或交流緩衝區間
H 8 日本官舍
〔設計動機〕
時代背景、歷史意義、觀光動線匯集入口街角人群視覺導引
〔設計植入〕
日本官舍對於其他條通可及性與外圍人群的穿透性
其他的建筑3D製造
Part-time 3D Case
【Interior 室內設計】
【Exterior 外觀設計】
【Furniture 傢俱設計】
【Buildings 立面設計】
【Space Rebuild 舊空間重建】
Architectural Design - 2
【台北 聖多福教堂】
【台北 真理堂】
Architectural Design - 1
【台北都市意象 瀰 】
Architectural Design
Definition Memes:thought contagion
(瀰)定義:舊思想引新思潮,並強勢擴散的思想傳染因子。
一塊(瀰)性格的基地,行天宮+殯儀館。
行天宮 宗教信仰 神
殯儀館 葬儀文化 魂
台北異象 →(瀰 Memes)→ 台北意象
MemeShrine
由廟延伸為埕,延伸行天宮鋪面至大道,圍牆化為階梯柱列。
名俗節慶,信眾不必穿梭擁擠,
大道是節慶活動徒步區,信眾在大道上膜拜。
MemeSoul
留下七棟殯儀館古蹟,創作為市民場域,
是消失的古董,也是未來場所精神。
MemeSpace
取代陽傘下的流動攤販,新的都市攤販類型。
取代簡陋與骯髒的路邊文化,
但不取代販賣與流竄的高性能。
桁架結構,平時拆解收存,用時迅速組立。
桁架模具化,依攤販尺寸,組合加大或縮小。
MemeSketch
腳底下的斑馬線(地下道)
霧面玻璃替代白色斑馬線,路人往下看見地下道輪廓,
地下道往上看見瀰漫陽光。
其他的建筑3D製造
Part-time 3D Case
【Interior 室內設計】
【Exterior 外觀設計】
【Furniture 傢俱設計】
【Buildings 立面設計】
【Space Rebuild 舊空間重建】
Architectural Design - 2
【台北 聖多福教堂】
【台北 真理堂】
Graduated Design
【 台北夜生活,埋伏條與通】
Architectural Design
民族:菲律賓
文化:熱帶南洋風
原文化:中山北路綠色隧道
民族心情:短暫歸宿,寄託神獻的詩歌與團契。
設計介質:分享娛樂(影像)
原文化引導:基地周圍綠蔭,塑造南洋樹林環境。
視為一部電影:台北異鄉人,劇中描述外勞的望鄉之情,
透過原文化導引、影像抒發,實現自我夢想與希望之歌。
Architectural Design 【台北 真理堂】
宗教的第N種詮釋
信仰中心:耶穌帶給後世的科技智慧。
衍生教派:聖經是一本高科技典藏(雷爾)。
啟示錄的世界末日是指宗教瓦解,取而代之科技理論,
是信仰重新建構,與科技突破宗教限制。
設計:信仰與科學的共逐構築。
其他的建筑3D製造
Part-time 3D Case
【Interior 室內設計】
【Exterior 外觀設計】
【Furniture 傢俱設計】
【Buildings 立面設計】
【Space Rebuild 舊空間重建】
Architectural Design - 1
【台北都市意象 瀰 】
Graduated Design
【 台北夜生活,埋伏條與通】
Part-time 3D Case
Exterior 外觀設計接案
Furniture 傢俱設計接案
Buildings 建築立面接案
Space Rebuild 舊空間重建接案
其他的建筑3D製造
Architectural Design - 2
【台北 聖多福教堂】
【台北 真理堂】
Architectural Design - 1
【台北都市意象 瀰 】
Graduated Design
【 台北夜生活,埋伏條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