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r Aided design:blog Aided charity

2007年11月30日

實建築驗



山裡,
跟著建築師與身經百戰的同事們,
進行許多atelier-3特有的建築實作,
從最初某個颱風夜開始…

什麼是結構系統中的帳棚薄膜(tent membrane),
印象在Structure System一書與德國奧運體育場(Munich Olympic,1972)中曾看過。
在atelier-3,也有一個類似原理的結構系統,
但,不作為運動競技或展覽,
是工作室與外界對話的戶動空間(or方桌會議)。

某個颱風夜,它被巨風損壞,
因為這樣,
第一次學習,用雙手蓋tent membrane 空間。
發現,原來兩三個人,就足夠構築一種輕巧的簡易建築,完全不需建設公司介入,
原來,原始材料,也可圍塑自然單元,完全不需帳棚組合商品,
原來,將構造融在生活,會讓人陷入DIY蓋屋的衝動!!
那天很難忘,在強風豪雨中,跟大夥們擔憂著結構系統的忍耐力,
然後,聽著建築師老神在在地說著力學原理、拉力分佈,
最後,刺激地,動手再補強系統局部,很實在的建築體驗。


土石流災區重建,在地性材料反思。
混凝土,
是營造廠宰制建築的籌碼之一,
建築者使用RC即被迫循環在此材料規則中(從西元1824年開始)
但混凝土是自然的產物,
自然理應不受人為的調配干預。

災區,
是人類之於『舒適環境』的相對描述,
一如自然界不存在『廢物』一樣。
亦即,貼近地說,土石流是另種天然的混凝土構成。
重建,假使載運外來砂石業者提供的石材,
再進行現場混凝土調製,是根本的資源浪費。
運用大自然石材流動(土石流)的機會,就地取材,藉力使力,
以低成本、快速輸送材料的方式重建,
才是災區居住復原的根本重點。

反思議題延伸,
混凝土不受任何營造廠、砂石業控制,
以就地取材方式,黏土取代水泥,
搭配周遭石頭取代砂石業者單點開採破壞取得的石材,
是真實永續的建築行動。
我們也在進行著這樣的建築實驗,
稱之『貧配混凝土 Test


在台北,事務所,
設計過程通常以
CAD草圖、電腦3D、實體模型來討論空間構成。
實地進行一比一的設計實作(材質掌控、施工方式預測、局部組裝考量),
設計階段是會被容許性地直接跳過的,
待後續施工圖繪製與工程部門接洽時,才會被觸及。

立面植栽設計 Test
一邊設計一邊進行一比一局部實作,
雙向回饋的立即設計方式在都市事務所是天方夜譚,
但在這裡,卻得以被實踐。

因為這裡有空曠大地、濃濃綠蔭,
還有一群經驗豐富的同事與一堆不受拘束的心。

2 則留言:

Now 提到...

哈囉 我是目前就讀大四的建築系學生,一直對於atelier-3的DIY建築實作和實驗非常有興趣,升上大四後驚覺,畫了三年設計圖卻不知道在現實中應該是什麼樣子,無意間看到謝老師帶領atelier-3進行各項建築實作,非常興奮!!想請問atelier-3在2008年的春夏還會辦工作營嗎?如果有機會要如何報名? 謝謝

Lawrence Chien ML 提到...

2008年春夏季辦工作營部分,
目前atelier-3尚無規劃,
但在這裡,很多事情都是日子接近了,
事情自然開始,
一切多是自然隨緣的產生。

建議你,如果想要前來參與活動,
可以先撥電話到工作室詢問。
第三建築工作室的聯絡電話如下:
049-285-0343